一、基本情况
国网济宁供电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和能源革命部署,依托济宁技能实训站,锚定“省内一流、行业领先、济宁样板”建设总目标,聚焦工匠学院“培训培养、传承传播、创新创效、成长成才”四大功能定位,创办了具有济宁特色、行业特点的济宁市新型电力系统工匠学院。学院聚焦“双碳”目标下能源电力转型需求,构建“一院七基地”工作格局,创新“四阶递进”培养模式,打造“五位一体”赋能体系,累计培养工匠人才400余名,取得全国首次电缆缓冲层注液修复、国内首个配电设备全寿命“检试修”一体化基地、全省唯一4A级新型数据中心等多项成果,成为公司系统劳模工匠精神淬炼传承基地、职工技术技能素质提升基地、全市职工创新创效服务基地。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是构建“一院七基地”工作格局,打造工匠培育阵地矩阵。依托国网济宁供电公司优势培训资源,通过开展培训资源“焕新”行动,整合济宁公司电力专业优势,形成“一院七基地”建设布局。“一院”即把济宁实训站院区建成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和工匠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焕新输电、配电、电缆、无人机“四大实训场”,升级山东电力廉洁教育基地、山东电力文化赋能教育实践基地等,全面提升工匠学院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七基地”即统筹用好公司圣地酒店分基地、马青分基地等内部培训七个分基地,丰富培训的专业类型和创新创效功能。学院年培训能力可达6.84万人天,充分满足各层级技能人员培训需求。
二是创新“四阶递进”培养模式,锻造新型电力铁军。筑基阶段,开设“源网荷储协同控制”“电力大数据分析”等基础课程,开展72学时沉浸式教学。淬炼阶段,依托无人机实训场,采用“理论教学+模拟飞行+实操训练”方式,开展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取证和技能提升培训,服务全省无人机驾驶员培养;承办省公司电力无人机巡检技能大赛,1名学员获“齐鲁工匠”称号。攻坚阶段,组建“工匠突击队”参与济宁市配套电网建设等15个重大项目,建成集“光储充检放+服务驿站”于一体的国网智慧超充柳行综合示范站,提前实现公共充电站“乡乡全覆盖”。引领阶段,成立“姚海滨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开展“百师带千徒”活动,全年培育高级技师36人、特级技师4人,创新成果转化效益超2400余万元。
三是打造“五位一体”赋能体系,服务能源战略转型。思政铸魂工程。将“红色工运史”纳入必修课,组织学员参观王杰纪念馆、文化赋能基地,举办“劳模工匠大讲堂”45期,覆盖学员2300人次。技能登高工程。实施“金种子”计划,选拔80名青年骨干赴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开发“模块化技能提升包”12套。创新攻坚工程。深化运作“滴滴创客”全员创新平台,全省首家实现市县绿电绿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16项职工创新成果、20项管理创新成果获得省公司级以上表彰,1项成果首次获得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服务提质工程。成立“电力工匠服务站”,为能源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设备检测等增值服务,解决并网调试难题63项,客户满意度达99.2%。文化浸润工程。编纂《劳模工匠风采录》,开展劳模工匠“进班组、进站所、进现场”活动,文创作品《奉献清洁能源 贡献国网力量》获国网公司银奖。
三、经验启示
一是强化全要素支撑,打造规范运营特色样板。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培训经费、项目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给予保障和倾斜,坚持统筹融合、合理布局、开放共享、聚焦重点、高效利用五项原则,健全培训管理、经费保障、质量评价、运营监管等制度体系,全方位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全生态教学实践基地。
二是优化全链条管理,建设工匠人才出彩平台。聚焦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建立高端“人才会诊”机制,量身定制成才任务书和任务清单。突出“产教融合”特色,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共同构建“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协同联动、整体推进”的工匠人才培养新格局,营造“争当技能人才、争做劳模工匠”的良好氛围。
三是深化全方位协作,争创工匠学院高端品牌。建立健全协同工作机制,加强政企、企企、校企联合,畅通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协同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渠道,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协同推动”的工作合力,打造具有济宁特色和行业示范的一流工匠培育品牌,持续为济宁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国网济宁供电公司将以工匠学院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大局,厚植“匠人”精神、锻造“匠心”风骨、锤炼“匠才”本领,推动新型电力系统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取得新成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